四川通江:绿色种养循环激活田野新动能
四川通江:绿色种养循环激活田野新动能
四川通江:绿色种养循环激活田野新动能粪污变(biàn)肥料,农田变粮仓。
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广纳镇构花坪村现代农业园区正(zhèng)上演着一场“生态包袱”到(dào)“绿色财富”的精彩蝶变。
作为(zuòwéi)通江县“优质粮油+青峪猪”现代农业园区的核心区域,构花坪村通过创新(chuàngxīn)实施绿色种养(zhǒngyǎng)循环新模式,将畜禽(chùqín)粪污转化为优质有机肥资源,不仅有效(yǒuxiào)解决了规模化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还显著提升了耕地质量和农产品价值,实现了粮油生产提质增效,成为四川省三星级现代农业园区中的“生态样板”。
从“生态包袱”到“绿色财富(cáifù)”的精彩蜕变
近日,在广纳镇构花坪村“优质粮油+青峪猪”现代农业园区,四台沼液运输车正将发酵后的粪污通过高压喷枪均匀(jūnyún)喷洒到万亩良田里。金黄(jīnhuáng)的麦茬地上,干粪施肥车同步撒下黑褐色的有机肥,空气(kōngqì)中弥漫着(mímànzhe)淡淡的泥土与腐殖质混合的气息。“这些沼液来自巴山牧业的青峪猪养殖场,过去是令人(lìngrén)头疼的污染源,如今却成了(le)滋养土地的‘营养液’。”技术员(jìshùyuán)周柳手持土壤监测仪介绍说,“有机质含量提升21%,磷活性显著增强!。”
自绿色种养循环项目实施以来,通江县依托省三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创建(chuàngjiàn),创新实施“畜禽养殖主体+粪肥还田社会化服务主体+种植(zhòngzhí)户粪肥使用主体”三方链式合作运行模式。由畜禽养殖主体负责养殖场(yǎngzhíchǎng)的粪污收集和无害化处理;粪肥还田社会化服务主体作为连接种植户和养殖户的纽带,负责将粪肥转运(zhuǎnyùn)还田,粪肥的收集、处理、转运、施用实现(shíxiàn)无缝衔接。这样不仅有效缓解了(le)养殖场面临的环保压力,还促进了土壤培肥(péiféi)、固碳增汇,实现了生产(shēngchǎn)生态双赢。同时,粪肥还田社会化服务组织除领取财政补贴资金外,还能按照每方0.5元(yuán)、0.3元分别向养殖场和受益种植主体收取服务费实现三方受益。
据估算,自项目实施以来,园区累计还田粪肥40.9万吨,覆盖农田34.2万亩(wànmǔ)(次),化肥亩均用量减少2.84kg(折纯),每亩节本增收(zēngshōu)39.28元,项目区耕地(gēngdì)质量(zhìliàng)等级较实施前提升(tíshēng)0.31个等级,农产品品质和产量都得到大幅提升,作物平均增产5.83%,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7.86%。
土地“吃上营养餐(yíngyǎngcān)”,稳定增收又安心
“种养(zhǒngyǎng)循环让土地再次‘活’过来了!”构花坪村村集体经济负责人蒲建军捧起一把疏松的土壤,黝黑的脸上漾开笑容。他的青花椒(huājiāo)园曾是低产田,施用沼液和(hé)有机肥后,干椒产量从每亩(měimǔ)90公斤跃升至120公斤,化肥成本降低40%。“花椒香气更浓郁,客商(kèshāng)抢着订,老百姓吃得也放心!”
“我们(wǒmen)开展了大量田间试验,建立粪肥还田监测评价机制,通过试验数据分析,我们发现相比于常规施肥,有机肥替代(tìdài)施肥对土壤肥力提升和作物产量增加更显著。在农产品品质提升方面(fāngmiàn),施用有机肥后玉米的(de)(de)粗淀粉、籽粒容重明显提高,水稻、油菜的籽粒磷含量也有一定提升。”通江县土肥站专业技术人员张建军介绍道。
在园区务工的(de)脱贫户赵大娘算起经济账。“土地流转租金每亩500元(yuán),施肥季每天还能(néng)挣80元工钱。”更让她欣喜的是环境之变,“以前养猪场臭气熏天,现在粪水变肥水,连沟渠都清澈了!”这一转变也正是得益于(déyìyú)种养循环项目下的粪污资源化利用。
据了解,为推动粮食稳产增收,园区还(hái)立足水稻、玉米(yùmǐ)、小麦、油菜等主要粮油作物需肥(xūféi)规律,开展替代减肥梯度试验和测土配方(pèifāng)施肥,逐步形成了“四种(sìzhǒng)”施肥技术(jìshù)模式,一是油菜“配方肥+沼液”施肥技术,二是小麦“配方肥+沼液+化肥”施肥技术,三是玉米“腐熟(fǔshú)粪肥+沼液+配方肥”施肥技术,四是水稻“腐熟粪肥+配方肥”施肥技术,真正实现有机与(yǔ)无机相结合、用地与养地相结合、产量与品质相统一。根据试验监测数据还发现,有机肥替代施肥对土壤肥力提升(tíshēng)更显著,玉米粗淀粉、籽粒容重表现更优,水稻、油菜的籽粒磷含量表现也更加优越。
产业链全链闭环(bìhuán),破解“双难困局”
“养殖粪污曾是卡在(zài)喉咙里的刺。”巴山牧业负责人张育贤站在沼液池旁感慨。作为全县最大生猪养殖企业,年出栏数万头的规模背后,每天产生(chǎnshēng)数百吨粪污,环保压力巨大(jùdà)。绿色种养循环项目启动后,公司引入生物菌剂处理技术,将粪污转化为无害化有机肥,由专用沼液车直供粮油(liángyóu)园区。“废沼液成了种植户(hù)争抢(zhēngqiǎng)的‘农家宝’!”他指着满载的运输车说,“仅肥料替代一项,每年为合作农户节省成本(jiéshěngchéngběn)超过百万元。”
新型经营主体四川顺和通公司总经理郑跃翔翻开产量记录本(jìlùběn):“去年我们水稻增产增收超过十万元!沼液富含氮磷钾,油菜籽磷含量提升8%。”他(tā)还透露,园(yuán)区正拓展三产融合——以青峪猪为IP,打造预制菜加工、农耕体验园,推动“通江大米”申报“中国好粮油”品牌,“种养循环(xúnhuán)不是终点,而是产业链增值的(de)新起点!”
目前,园区社会化服务组织共有粪污运输车10余辆,转运车次8000余次,累计(lěijì)对接养殖场户10余家,种植主体30余家,粪肥转运半径(bànjìng)覆盖30公里,完成粪肥还田40万余亩(yúmǔ)、沼液(zhǎoyè)还田37万余方、固体粪肥还田4万余吨。
夕阳西下,最后一车(yīchē)沼液洒向田畴(tiánchóu),新栽的秧苗在(zài)微风中舒展(shūzhǎn)嫩叶。养殖场的“生态包袱”变为滋养万物的“绿色财富”,机械轰鸣与农民笑语交织成乡村新曲。正如郑跃翔(zhèngyuèxiáng)所言:“土地健康了(le),人心才更踏实!”通江的种养循环模式,不仅破解了面源污染难题,更让农田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绿,为盆周山区农业高质量发展书写了鲜活的注脚。(胡鹏 刘月蓉)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shìchǎng)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tóusù)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běn)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wèijīng)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zūnzhòng)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粪污变(biàn)肥料,农田变粮仓。
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广纳镇构花坪村现代农业园区正(zhèng)上演着一场“生态包袱”到(dào)“绿色财富”的精彩蝶变。
作为(zuòwéi)通江县“优质粮油+青峪猪”现代农业园区的核心区域,构花坪村通过创新(chuàngxīn)实施绿色种养(zhǒngyǎng)循环新模式,将畜禽(chùqín)粪污转化为优质有机肥资源,不仅有效(yǒuxiào)解决了规模化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还显著提升了耕地质量和农产品价值,实现了粮油生产提质增效,成为四川省三星级现代农业园区中的“生态样板”。
从“生态包袱”到“绿色财富(cáifù)”的精彩蜕变
近日,在广纳镇构花坪村“优质粮油+青峪猪”现代农业园区,四台沼液运输车正将发酵后的粪污通过高压喷枪均匀(jūnyún)喷洒到万亩良田里。金黄(jīnhuáng)的麦茬地上,干粪施肥车同步撒下黑褐色的有机肥,空气(kōngqì)中弥漫着(mímànzhe)淡淡的泥土与腐殖质混合的气息。“这些沼液来自巴山牧业的青峪猪养殖场,过去是令人(lìngrén)头疼的污染源,如今却成了(le)滋养土地的‘营养液’。”技术员(jìshùyuán)周柳手持土壤监测仪介绍说,“有机质含量提升21%,磷活性显著增强!。”
自绿色种养循环项目实施以来,通江县依托省三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创建(chuàngjiàn),创新实施“畜禽养殖主体+粪肥还田社会化服务主体+种植(zhòngzhí)户粪肥使用主体”三方链式合作运行模式。由畜禽养殖主体负责养殖场(yǎngzhíchǎng)的粪污收集和无害化处理;粪肥还田社会化服务主体作为连接种植户和养殖户的纽带,负责将粪肥转运(zhuǎnyùn)还田,粪肥的收集、处理、转运、施用实现(shíxiàn)无缝衔接。这样不仅有效缓解了(le)养殖场面临的环保压力,还促进了土壤培肥(péiféi)、固碳增汇,实现了生产(shēngchǎn)生态双赢。同时,粪肥还田社会化服务组织除领取财政补贴资金外,还能按照每方0.5元(yuán)、0.3元分别向养殖场和受益种植主体收取服务费实现三方受益。
据估算,自项目实施以来,园区累计还田粪肥40.9万吨,覆盖农田34.2万亩(wànmǔ)(次),化肥亩均用量减少2.84kg(折纯),每亩节本增收(zēngshōu)39.28元,项目区耕地(gēngdì)质量(zhìliàng)等级较实施前提升(tíshēng)0.31个等级,农产品品质和产量都得到大幅提升,作物平均增产5.83%,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7.86%。
土地“吃上营养餐(yíngyǎngcān)”,稳定增收又安心
“种养(zhǒngyǎng)循环让土地再次‘活’过来了!”构花坪村村集体经济负责人蒲建军捧起一把疏松的土壤,黝黑的脸上漾开笑容。他的青花椒(huājiāo)园曾是低产田,施用沼液和(hé)有机肥后,干椒产量从每亩(měimǔ)90公斤跃升至120公斤,化肥成本降低40%。“花椒香气更浓郁,客商(kèshāng)抢着订,老百姓吃得也放心!”
“我们(wǒmen)开展了大量田间试验,建立粪肥还田监测评价机制,通过试验数据分析,我们发现相比于常规施肥,有机肥替代(tìdài)施肥对土壤肥力提升和作物产量增加更显著。在农产品品质提升方面(fāngmiàn),施用有机肥后玉米的(de)(de)粗淀粉、籽粒容重明显提高,水稻、油菜的籽粒磷含量也有一定提升。”通江县土肥站专业技术人员张建军介绍道。
在园区务工的(de)脱贫户赵大娘算起经济账。“土地流转租金每亩500元(yuán),施肥季每天还能(néng)挣80元工钱。”更让她欣喜的是环境之变,“以前养猪场臭气熏天,现在粪水变肥水,连沟渠都清澈了!”这一转变也正是得益于(déyìyú)种养循环项目下的粪污资源化利用。
据了解,为推动粮食稳产增收,园区还(hái)立足水稻、玉米(yùmǐ)、小麦、油菜等主要粮油作物需肥(xūféi)规律,开展替代减肥梯度试验和测土配方(pèifāng)施肥,逐步形成了“四种(sìzhǒng)”施肥技术(jìshù)模式,一是油菜“配方肥+沼液”施肥技术,二是小麦“配方肥+沼液+化肥”施肥技术,三是玉米“腐熟(fǔshú)粪肥+沼液+配方肥”施肥技术,四是水稻“腐熟粪肥+配方肥”施肥技术,真正实现有机与(yǔ)无机相结合、用地与养地相结合、产量与品质相统一。根据试验监测数据还发现,有机肥替代施肥对土壤肥力提升(tíshēng)更显著,玉米粗淀粉、籽粒容重表现更优,水稻、油菜的籽粒磷含量表现也更加优越。
产业链全链闭环(bìhuán),破解“双难困局”
“养殖粪污曾是卡在(zài)喉咙里的刺。”巴山牧业负责人张育贤站在沼液池旁感慨。作为全县最大生猪养殖企业,年出栏数万头的规模背后,每天产生(chǎnshēng)数百吨粪污,环保压力巨大(jùdà)。绿色种养循环项目启动后,公司引入生物菌剂处理技术,将粪污转化为无害化有机肥,由专用沼液车直供粮油(liángyóu)园区。“废沼液成了种植户(hù)争抢(zhēngqiǎng)的‘农家宝’!”他指着满载的运输车说,“仅肥料替代一项,每年为合作农户节省成本(jiéshěngchéngběn)超过百万元。”
新型经营主体四川顺和通公司总经理郑跃翔翻开产量记录本(jìlùběn):“去年我们水稻增产增收超过十万元!沼液富含氮磷钾,油菜籽磷含量提升8%。”他(tā)还透露,园(yuán)区正拓展三产融合——以青峪猪为IP,打造预制菜加工、农耕体验园,推动“通江大米”申报“中国好粮油”品牌,“种养循环(xúnhuán)不是终点,而是产业链增值的(de)新起点!”
目前,园区社会化服务组织共有粪污运输车10余辆,转运车次8000余次,累计(lěijì)对接养殖场户10余家,种植主体30余家,粪肥转运半径(bànjìng)覆盖30公里,完成粪肥还田40万余亩(yúmǔ)、沼液(zhǎoyè)还田37万余方、固体粪肥还田4万余吨。
夕阳西下,最后一车(yīchē)沼液洒向田畴(tiánchóu),新栽的秧苗在(zài)微风中舒展(shūzhǎn)嫩叶。养殖场的“生态包袱”变为滋养万物的“绿色财富”,机械轰鸣与农民笑语交织成乡村新曲。正如郑跃翔(zhèngyuèxiáng)所言:“土地健康了(le),人心才更踏实!”通江的种养循环模式,不仅破解了面源污染难题,更让农田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绿,为盆周山区农业高质量发展书写了鲜活的注脚。(胡鹏 刘月蓉)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shìchǎng)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tóusù)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běn)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wèijīng)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zūnzhòng)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