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正文

保护利用237万余册古籍 四川拟出台全国首部地方性法规

体育正文 39 0

保护利用237万余册古籍 四川拟出台全国首部地方性法规

保护利用237万余册古籍 四川拟出台全国首部地方性法规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记者 陈淋 乐怡稼 摄影报道(bàodào) 5月27日,四川省图书馆古籍修复室内,诺日卓玛躬着(zhe)身子,右手拿着镊子,轻轻地将两页有着两三百(liǎngsānbǎi)岁的清代古籍分开。这是古籍修复的重要一步,针对(zhēnduì)酸化(suānhuà)严重(yánzhòng)的书叶,需要在补破后,贴上一层薄薄的、透明的皮纸,以确保其韧性。像诺如卓玛这样专业的古籍修复师,一天最多修复8页书。 放眼四川,汉文古籍约23万余部187万余册、少数民族古籍约50万册,其中246部入选国家珍贵(zhēnguì)古籍名录,数量(shùliàng)居全国前列(qiánliè)。尽管近年来,四川古籍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可仍(réng)存在制度机制和职责体系不(bù)健全、一些珍贵古籍抢救修复不及时、收藏基础设施薄弱、专业人才匮乏、经费投入不足、藏用矛盾突出等问题。 困境(kùnjìng)当前,亟须用法治手段解决难题。目前,国内尚未出台专门的古籍(gǔjí)保护利用法律法规。四川决定当这个“探路者”。当天(dàngtiān),四川省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réndàchángwěihuì)第十九次会议举行,《四川省古籍保护利用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提请会议进行第一次审议(shěnyì)。33条内容,坚持(jiānchí)问题导向和(hé)务实管用原则,从立法依据、基本(jīběn)原则、适用对象、责任主体、保护利用、保障措施和法律责任等方面,着力破解古籍保护利用工作的瓶颈难题。这将是全国首部为古籍而立的地方性法规。 会议现场。 图据“四川人大(réndà)” 条例(草案)要保护的(de)古籍有哪些? 上述问题,是立法中需要明确的概念。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副主任委员徐建群指出,古籍(gǔjí)(gǔjí)兼具文物(wénwù)与文献双重属性,文物保护法、公共图书馆法、博物馆条例等法律法规中涉及古籍的条例适用有限;其他(qítā)与古籍相关的政策文件,不具备稳定性、一致性和强制性。 于是,条例(草案)第二条便从时间跨度(shíjiānkuàdù)和表现形式(biǎoxiànxíngshì)两个维度明晰了古籍(gǔjí)的概念:主要产生于1912年以前的文献(wénxiàn)典籍,以及产生于1912年至1949年期间具有古典装帧形式的文献典籍,包括汉文(hànwén)古籍、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以及简帛古籍、敦煌遗书(yíshū)、古地图、碑帖拓本、古籍雕版、名人手札等。并对特殊的、超出此时间范围的文献设置了开放性条款。 利用技术手段,对古籍虫害、病菌进行(jìnxíng)物理消杀 古籍保护难题如何(rúhé)破解? 作为全国古籍(gǔjí)重点保护单位的省图书馆,承担着(zhe)古籍保护利用的重任。资金和人才,仍是摆在其面前的两大难题。在全省其他市州,这(zhè)两个难题则更为突出。让省图书馆副馆长(fùguǎnzhǎng)杜桂英感到欣慰的是,“条例(草案)针对资金和人才问题,制定了专门的条款予以解决。” 加强资金保障。条例(草案)便明确将古籍(gǔjí)(gǔjí)事业所需经费列入本级预算。规定:“国有古籍收藏单位(dānwèi)按照规定通过古籍资源(zīyuán)利用、开展相关专业服务等取得的事业性收入,应当纳入预算管理,用于古籍事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挪用。”同时,四川还计划建立古籍收藏单位分级管理制度,对不同(bùtóng)级别的古籍保护单位予以重点扶持。 省图书馆古籍修复室副研究馆员诺日(nuòrì)卓玛正在修复一部清代古籍 强化人才(réncái)保障。条例(草案)拟订了两条规定以夯实古籍(gǔjí)(gǔjí)(gǔjí)(gǔjí)(gǔjí)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第二十三条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xuéxiào)、中等职业学校等建立健全古籍相关学科专业体系,推动(tuīdòng)古籍相关学科与材料科学、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学科专业融合发展。支持古籍收藏单位与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等合作,共建教学实践基地,联合培养古籍专业人才。第二十四条明确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健全古籍专业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支持古籍修复技艺代表性(dàibiǎoxìng)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加强古籍人才队伍建设。要求加强古籍从业人员职称评审管理。对(duì)长期在基层一线工作的古籍专业技术人才,侧重考查其实际工作业绩,适当放宽学历和任职年限要求。 古籍编目(biānmù)人员正在进行整理编目 着力科技赋能。条例(草案)一方面明确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应当指导相关部门加大古籍(gǔjí)(gǔjí)(gǔjí)科研项目支持,推动古籍保护利用关键技术突破(tūpò)和(hé)设备研发,发挥科技对古籍保护利用的支撑(zhīchēng)作用;另一方面,又加强古籍数字化建设,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推进古籍智能化利用,建立全省开放共享的古籍数字资源库。支持建立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文献、地方志、家谱、中医药古籍、地方戏剧、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等(děng)专题古籍数据库。鼓励和支持民间古籍收藏单位和个人将(jiāng)其收藏的古籍数字化。 为了确保古籍(gǔjí)(gǔjí)工作面临的(de)现实(xiànshí)问题(wèntí)解决到位,条例(草案)不仅完善(wánshàn)了古籍保护的制度体系,还健全了职责体系、理顺了工作体系。省人大教科文卫主任委员唐文金介绍(jièshào),通过构建这“三个体系”,四川明确建立古籍普查登记和专项调查制度、古籍分级保护管理制度、珍贵(zhēnguì)古籍名录制度、古籍收藏单位分级管理制度、古籍征集制度等;并对古籍工作牵头部门、政府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古籍保护专业机构、古籍收藏单位的职责,对古籍普查登记、收藏保管、保护修复、整理出版、转化(zhuǎnhuà)利用等重点工作进行了规范。“这亦是此次四川地方立法保护利用古籍的特点之一。” 民间收藏活动、少数民族(shǎoshùmínzú)文字古籍,如何更好地保护利用? 翻阅条(tiáo)例(草案)的三十三条内容,发现(fāxiàn)条例(草案)已对上述难题给出了四川解法。 唐文金解读道:“鉴于民间古籍(gǔjí)收藏(shōucáng)活动大量存在但缺乏相应的指导、管理、服务的情况,明确(míngquè)公平对待国有古籍收藏单位(dānwèi)和民间古籍收藏单位,鼓励和支持公民、组织合法收藏古籍,以调动各方面对古籍保护的积极性。” 而针对我省(wǒshěng)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数量多、宗教场所及相关民间机构的古籍存量大的情况,条例(草案)里(lǐ)明确了少数民族古籍征集、抢救和保护等方面的规定。比如,第二十二条便规定:“扶持少数民族经典古籍的整理、研究(yánjiū)、翻译、出版,加强(jiāqiáng)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研究,铸牢(zhùláo)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泱泱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古籍浩若烟海。我们应当(yīngdāng)以敬畏(jìngwèi)之心对待古籍,以法治之力守护古籍,让(ràng)它更好地滋养当下、泽被后世。”在此次常委会会议现场,唐文金对条例(草案)进行说明后,动情(dòngqíng)地说道。 一审结束后,省人大常委会将再次梳理各方建议,省人大教科文卫委会同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民族宗教委等(wěiděng)部门,进一步完善条例(草案)相关内容,凝练四川(sìchuān)行之有效(xíngzhīyǒuxiào)的经验做法,有针对性地解决突出问题,为四川古籍事业(shìyè)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保护利用237万余册古籍 四川拟出台全国首部地方性法规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